当前位置是: 集团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集团首页

集团首页

名师面对面|玩转“微课”,让教学充满各种可能

来源:bat365在线平台 发布时间: 2023-12-26 浏览次数:

 

“什么是微课?”

“如何设计、制作微课?”

“为什么要学习微课的设计、制作?”

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探寻,12月21日晚,bat365在线平台汉语言文学(师范)汉语213班的同学齐聚文清107,共同学习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当晚虽寒气逼人,但丝毫不减同学们的热情,该课还吸引了汉语212班的部分同学前来听课。

 

 

(图 丁之境教授介绍徐卫方老师)

 

本次课堂继续采取“双师”接力课的形式,课堂前半部分由bat365在线平台丁之境教授进行授课,后半部分由广州中学的徐卫方老师讲授。围绕着课堂主题“语文微课的设计与运用”,两位老师默契配合,为同学们系统传授了“微课”的应用价值和设计制作要领等内容。

 

由大入小,领悟微课之源。“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微课的设计、制作?”丁之境教授上课伊始建议的这个问题,激发了同学们的思考热情,同学们脑洞大开,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同学建议“微课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便于学生随时观看,让自主学习成为可能”的观点,得到了老师的肯定。丁之境教授从当前工厂模式的学校教育出发,分析了传统课堂的教学困境,指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必然是个性化的学习和基于能力的学习。在集中授课的教学模式下,如何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丁老师通过美国学乐集团的“阅读180”课程、山东省淄博市荆家镇中学的“翻转课堂”两个案例,为同学们展示了“微课”的广阔前景,让同学们看到了“先学后教”这种教学方法的可能性,从而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丁老师指出:“掌握微课的设计、制作,会让你的教学充满各种可能!”

 

 

 

(图 丁之境教授与同学一同探索微课的应用价值

以小见大,筑牢微课之基。徐卫方老师承接丁教授的讲授,以“教师在信息化教育中的角色与定位”作为切入点,深刻地讲解了什么是微课、微课的特点、微课如何选题和录制等内容,让同学们对微课有一个更加系统的认识。结合全国师范生微课大赛、诗教中国微课大赛、“语文报”杯全国微课大赛的获奖微课,徐老师指出好的微课应具备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短小精悍、针对性强等特点;在微课选题上,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是微课制作的第一要义;同时制作上要带有教师本人个性的烙印,体现出自己的教学风格,以及要深挖学生感兴趣的、有价值的点进行设计。

 

 

(图 徐卫方老师讲授微课知识)

 

大小结合,组员小试牛刀。进入课堂实践环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微课选题和框架搭建的练习,限时15分钟。各小组团结合作,积极讨论,把平日所学转化为实践运用。林思源、曾祥鹏、陈海奋、李雯雯、许烨淇五位同学代表小组展示的微课选题精彩纷呈:《沁园春·雪》中的“形容词”;《故乡》和《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久别重逢”;都是月亮惹的祸——苏轼词作中的“月”;从艾青到余光中的“家国情怀”;“乡愁”博物馆项目式学习。精彩的展示将课堂氛围推至高潮,也让同学们在实践中认识到确定一个好选题对于微课制作的重要意义。

 

 

 

 

 

 

 

(图 同学们积极展示小组选题成果)

 

见微知著,课后思考讨论。课程的结尾,丁教授和徐老师都肯定了同学们的创意,并且勉励同学们要不停实践,积极参与微课比赛来锻炼自己的师范技能。同学们热情不减,课后与两位老师深入研讨微课话题,两位老师的耐心解答,让同学们对“微课”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图 丁之境教授进行总结)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同学们对于“微课”有更加清晰的了解,纷纷感慨小微课也能爆发出大威力的神奇作用。

“原来微课作用这么大,原来微课还可以这么用!”来自汉语213班的王赫楠同学感叹于微课的巨大作用,她表示自己原先没有深入思考过为何要制作微课,但是当丁老师介绍美国“阅读180”课程的例子后,让她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同为汉语213班的冯琼英同学则讲到,在徐老师的讲解下,她了解到“短小精悍”是微课的特点,观看微课大赛的优秀作品,学习到了许多关于微课制作的方法,也意识到了掌握信息技术对未来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意义。

来自汉语212班的李东霖同学更感兴趣的是微课制作如何在新兴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上做好平衡,同时如何做到把握好单节微课的节奏与容量,在这节课上,她找到了答案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这一节“接力课”中,丁之境教授向同学们介绍微课的应用价值和应用案例以及现行例子,让同学们看到了小微课也有大威力;徐卫方老师化整为零,为同学们详细介绍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并鼓励同学们大胆展示,将知识投入到实践当中。如此生动有趣的课堂让同学们“大快朵颐”,纷纷表示这样特殊的课还能继续下去!

嵌入课程的双导师协同教学,注重“学思练”的结合,充分调动了师范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学中练,练中学”的效果,让学生在大学理论知识与中学实践经验的双向联动中练就教学本领。

 

 

(图 师生合影)

 

 

撰稿 何俊轩

摄影 黄俊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