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 集团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集团首页

集团首页

讲座回顾 艺文讲坛第五十三讲 周宪:文学的跨媒介研究

来源:bat365在线平台 发布时间: 2022-11-21 浏览次数:

11月16日下午,bat365在线平台艺文讲坛第五十三讲在线上举行。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周宪教授应邀作题为“文学的跨媒介研究”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李茂增副院长主持,陶东风教授与谈,禤健聪院长和学院二百余名师生加入了讲座。

围绕“文学如今从传统的语言研究走出来,走向跨媒介研究,实现新的拓展”这一主题,周教授的讲座从四个方面依次展开。

周教授首先对艺术与媒介的概念、艺术与媒介的关系进行了厘定,并阐明了媒介研究与跨媒介研究在艺术研究中的意义。周教授认为,媒介是艺术的载体,是艺术存在的基本方式。不同的艺术依赖于不同的媒介,现代艺术概念的形成,有赖于媒介的分化。因此,艺术本体论首先要考虑的便是艺术存在的物质、形式和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媒介研究是一切艺术研究的基本方法。事实上,基于媒介的多样性,自艺术诞生以来,相关研究就一直被“艺术统一性与多样性、差异性与共通性”这一永恒难题所困扰,艺术跨媒介研究启示我们从各门艺术的交互关系研究走向艺术的多样统一性,当代艺术显著的跨媒介特征也呼唤着跨媒介的艺术研究方式。



周教授进而对文学的跨媒介实践、文学的跨媒介理论以及文学研究从文学性转向跨媒介性的重要意义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周教授指出,文学艺术与其他艺术之间从来就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毛诗序》中对于诗歌与音乐、舞蹈关系的阐述就揭示了文学与音乐天然的联盟关系。但总体上看,跨媒介是现代性分化的产物,文学艺术以语言为媒介,却能超出抽象语言的限制。现代文学艺术中存在大量的跨媒介实践,如康拉德《黑暗的心》中风景描写的印象派效果、艾略特的《四个四重奏》中的音乐结构等,皆属此例。跨媒介性指的是媒介间的交互关系,形式主义文论家雅各布森的“符际翻译”概念指的就是跨媒介关系。二十世纪文学研究的“语言学转向”推动了文学性研究的繁荣,但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文学冲破语言边界的趋势越来越显著,摆脱语言中心论,走向跨媒介转向,走向更广阔的文学研究视域,是当下文学研究范式演变与拓展的题中之义。



在讲座的第三部分,周教授介绍了几种跨媒介研究的理论范式,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通过对关于拉奥孔的三个经典文本的分析,介绍了姊妹艺术研究(sister arts) 对于诗画关系的探讨;通过对文学与音乐关系的讨论,介绍了比较艺术研究(comparative arts)或艺术间研究(inter-arts)的路径;周教授尤其重点介绍了跨媒介研究(intermedial studies)的模态理论。周教授认为,跨媒介性是一个极具包容性的概念,涉及多个学科领域与不同的跨媒介问题群,因而需要特殊的方法和界定。周教授建议跨媒介性的两个基本的二分法,即虚拟/实际与单媒/多媒的二分,对于艺术的跨媒介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最终,周教授对文学跨媒介研究的层次、当下文学跨媒介研究的问题域与文学跨媒介研究的意义进行了介绍与总结,并为同学们推荐了相关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周教授认为,文学跨媒介研究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媒介层面的媒介转换或关系研究、文本层面的文本或作品关系研究以及门类层面的不同艺术的关系研究。目前,文学与其他艺术的关系、跨媒介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电子文学与多媒体文学等都是跨媒介研究的关注热点,其中有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发掘和探讨。立足本土,放眼国际,形成具有本土问题意识和理论话语的跨媒介艺术研究范式,应对文学发展的新挑战与新问题,乃是文学理论学科共同体未来努力的方向。



与谈环节,陶东风教授对周教授的讲演给予了高度评价。陶教授指出,文学的跨媒介是一个古老又常新的话题,在数字媒介时代,提倡文学跨媒介研究具有特别的意义。周教授的讲座贯通了艺术的各个门类,体现了艺术研究走出现代性的分化的努力,是一次典型的跨界实践。讲座展现了开放的文学研究视野,极大地拓展了现有的文学研究范式。新时期以来,文学研究经历了向内转的审美研究、向外转的文化研究,如今跨媒介性研究成为了前沿。周教授在讲座中为我们提供了跨媒介研究的非常具有操作性的研究范式与大量的现成的题目,给予我们诸多启发。

提问环节,针对同学们关心的“如何理解形式意志的概念及其与技术、意识形态的关系”、“数字媒介时代超文本的实践对于文学的自足性、纯粹性的威胁”以及“同一主题在跨媒介实践的不同样态及其背后的共感”等问题,周教授给予了充分、细致的解答。